如閣下未能閱讀以下電郵, 請瀏覽網頁版本
若您希望停止收取由序言書室發出的宣傳推廣活動電子郵件,請按此
+852 2395 0031
首頁    關於我們    二手書架    活動重溫    銷售排行    臉書/FB    每月會訊    序言書架
序言書室25年1月號會訊*

通告:

 -  預購《等到下一代—香港流行文化與身分認同史備忘 1970s-2000s》
序言書室2024年12月暢銷書榜
序言書室2024年全年銷售排行榜
每月新書

書介:

《兩種上帝:我們該信什麼,該怎麼活?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與文學家路易斯的終極辯論》
《逍遙行稿——逆風翱翔》
《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
《政治的承諾:燃燈者十週年文集》

預購《香港流行文化與身分認同史備忘》

預購

《等到下一代—香港流行文化與身分認同史備忘 1970s-2000s》

出版:二〇四六

售價:HKD $160  預購價:HKD$120
*預購送特別設計小書簽*
出版日期: 2025年 1 月 22日(截數日期1月20日)
預計到貨日期:2月中或之前 
(過年期間運輸難安排!盡趕!如介意請勿預訂)

預購連結:https://forms.gle/jWtxLh1WuowrfnmB9  (取書時才需付款)

 
書籍介紹

為香港流行文化整理四十年脈絡
追溯香港流行曾經賴以成功的基因
為什麼香港文化可以創造流行盛世?
香港身分又如何通過流行建構?
面對正在消失的身分   文化可以如何傳承?
是從哪天起   帶着流行文化的自信 
我們自豪地說 :我們香港人
我們又終將要到哪裡

 由李小龍、許冠傑、衛斯理、張國榮、梅艷芳、林夕、周星馳、王家衛到四大天王;從功夫片、警匪片、黑幫古惑仔到臥底無間道,一杯茶餐廳奶茶呷到的港式風味,這一波始於70年代的香港流行文化產業及文化輸出,到90年代達至頂峰,是幾代香港人自鳴得意的標籤,進而成為了肯定自我的身分認同。

在挪用其時異常篷勃的文化商品和偶像風潮的過程中,同時激發更多香港新一代投身創作與文化消費,形成獨特的成長經驗。
香港流行文化這段黃金時代是如何被創造的?
所謂「港式」所指又是什麼?
它又如何輸出到全球華人地區,形成了「香港大流行」並一步步蛻變為「香港身分」的載體? 
 
這是一場又一場跨界別新興媒體熱潮下的協同並肩:電視、電台、電影、出版、雜誌、漫畫、時尚、商場空間各種潮流大交滙。
一種無序中自生成序的獨有香港流行美學。
一個與全球華人文化圈息息相關的狂飊時代。
香港流行文化史,也是全球華人文化圈的交易誌和演變史。
正值香港面臨文化危機、身分存亡爭辯之際,要回顧香港流行文化這段大流行歷史,就無可避免同時也是一次香港文化的重塑與再植。無須一定清楚所有文化走向的來龍去脈,但共同有過的香港記憶卻早已化為你我個人成長中不被遺忘的一部分。

往後,香港文化香港身分,既要保存,同時講求再植與跨域長期連結。依仗的是熱愛過的、經歷過這個獨一無二的香港的每一個人,當中每一位都擁有一本屬於自己的香港流行史記。

【本書目錄】

0    大流行論述:品味政權與身份主體性

0.1    當香港流行變成一種身份

1    CANTOPOP:始於語言又不止於語言                        
1.1    電視撈飯:電視與香港初代流行曲盛世 
1.2    鐵塔凌雲:1972與香港粵語流行曲主體性的誕生
1.3    歌詞流變:哲理與象徵由「此時此處此模樣」到「請放下手裡那鎖匙好嗎」 
1.4    日曲改編:一段亞洲文化商品交流史 
1.5    國際視野:《世運在莫斯科》到《光輝歲月》我們自視為地球村一份子 
1.6    電音往事:起初要有sound之前達明時代 
1.7    千千闕歌:香港曾有過的流行北伐
1.8    音樂私憶:香港文⻘聽歌寫字簡史        
                    
2    影視神采:「咁都得?!」精神            
2.1    香港電影的「咁都得?!」精神
2.2    身分危機:香港臥底特別多
2.3    黑幫即演義:古典傳統在古惑仔中傳承
2.4    劉鎮偉與王家衛:記憶與身份的灰燼
2.5    電視作者論:香港歷史與身份的劇集啟蒙
2.6    新浪潮前後: 作者言志與中港寓言(1972與1982前後香港電影現象)     
2.7    香港的後現代身世:懷舊、失憶、精神分裂(1992前後香港電影現象) 
2.8    範式轉移:新年代之始(2002前後香港電影現象) 
2.9    電影神采:港產片的轉型期 (2012前後香港電影現象) 
2.10    後浪潮:只有眼前路 沒有身後身(2022前後香港電影現象)
2.11     光影私憶:走過電影中的街角

3    風格認同:時裝到精神審美的建立                    
3.1    Camp 的誤讀:Notes on Hong Kong Camp 
3.2    881、903背後:主流電台中的實驗精神
3.3    時尚: 音樂到fashion的全球流行共同體 
3.4    日本風:變身可以拯救地球 
3.5    有個貴族:從事頭婆到騎士精神的英國王室遺產 
        
4    蒲點考古學:幾多個失散伴侶                         
4.1    六四吧到七一吧:曾經有過這樣的酒吧 
4.2    文⻘蒲點考:巴⻄咖啡到My Coffee及尖沙咀逛街往事        
4.3    香港落D傳說:DD、CANTON到348的disco興亡史 
4.4    茶餐廳I在地篇:一種隱形的香港性 
4.5    茶餐廳II域外篇:口味北伐與全球離散 
                            
5    流行備忘:過去備份與未來連結                                       
5.1    反離散影視:打破大中華市場迷思後的全球華語體系 
5.2    眾聲喧「華」:金馬獎預示的全球新華語文化圈
5.3    地獄破了後:後香港的終結新香港的開端
5.4    劫後重逢:我曾愛過的那些香港時刻 
5.5    一個人的香港流行文化簡史:1976年的前前後後 
                    
跋:等到還是等不到?



TOP
序言書室2024年12月暢銷書榜 更多書榜>>
序言書室2024年全年銷售排行榜 更多書榜>>
書目推介 更多推介>>
《兩種上帝:我們該信什麼,該怎麼活?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與文學家路易斯的終極辯論》 
作者: 阿曼德.尼科利  ARMAND M. NICHOLI JR
譯者: 鄧伯宸
出版社:心靈工坊  

 
谷歌一下「真人化」,發現以「真人化」批評影視文本,大多都是動漫讀者,像近日Netflix將經典小說《百年孤寂》改編成電影引起討論的較少。對於從小到大都浸淫在動漫的人來說,有些事情只能在「二次元」世界中,而不能在真實世界中呈現為現實。為何我們會認為某些事物在真實世界中反而被摹擬得不真實呢﹖這種「信仰」般的執著其實很有趣。

這次想談一本與今次主題不太相關的書﹕阿曼德‧尼科利的《兩種上帝》,書中談兩位分屬兩代人的著名作家,一位是精神分析的奠基人佛洛伊德,另一位是日後成為基督教作家的C. S. 路易斯。佛洛伊德終其一生都沒有信教,他的精神分析以「性」切入每個人的心理發展,從焦慮、妒忌到禁忌等,都有母乳和父親陽具的陰影,後來寫了《摩西與一神教》一書,竭力證明摩西的一神教(古代猶太教)是對古代埃及宗教作出兒子對父親般的反叛。路易斯早年也是無神論者,言必稱精神分析,但是後來皈依了基督教。為何兩人有背離和皈依的選擇呢﹖這又是否像科學哲學家湯瑪斯‧孔恩所說的,是世界觀主導(而非純科學推論)的結果呢﹖本身是臨床精神病副教授的尼科利,想討論的是甚麼因素促使我們決定去相信甚麼,就像我們認為世上有不可能在真實世界中呈現的真實事物。

尼科利談到佛洛伊德的家庭背景(他的父親來自正統猶太教家庭),還有佛洛伊德成長時接受的神學與哲學教育,一生糾結於虔敬於信仰的父親,這可以在他的伊底帕斯情意結那裡找到線索。路易斯雙親分別是愛爾蘭人及蘇格蘭人,小時候經歷至親離世,悲傷的內心漸漸種下了信仰的種子,或許校長的粗暴和舍監的母性也對他的心靈影響深遠。佛洛伊德曾經崇拜的哲學家費爾巴哈認為,宗教是人類需要的投射,而一個人的需要,從三歲懂性開始到結婚生兒育女,都經歷着對父母、同輩、愛情、性愛、家庭對的依賴。然而在這些人間的事情以外,也許我們還需要解答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事情,不論是佛洛伊德的反對,抑或是路易斯的接受,又或者這代人對二次元世界的堅持,都意味著我們需要探求真實世界以外的那個「真實」。




TOP
《逍遙行稿——逆風翱翔》

作者: Pazu薯伯伯  
出版社:二○四六出版 

 
聖誕新年,應該送什麼書給別人,給自己呢﹖貼地一點想,其實薯伯伯的新書《逍遙行稿——逆風翱翔》,也許很適合此時此刻,想衝出香港,到處旅行的香港人。正如Paul Theroux的遊記文學適合美國人,薯伯伯也很適合香港人。說起來,遊記文學最關鍵的,不是怎樣寫異地風土人情,而是作者的視角、讀者的文化背景等。

就薯伯伯本人來說,有一點讓人很折服,那就是他輕裝上路,又在拉薩開了一家咖啡館,一待就是12年。在旅行和經營店鋪時,大概見盡了很多人事,所以寫出來的文字有血有肉。那些文青式遊記看得多了,難得細讀薯伯伯的流麗文字,洗滌心靈,亦認清世道,教我們怎樣在這殘缺的世界自處。

年少時旅行,希望跑遍所有景點,體驗旅遊指南上說的一切,不枉此行﹔但旅行就是一個破除迷思的實踐過程,既有人算不如天算的意外,也有意想不到地遇上祕境的驚喜。旅行也可以看到你和他人的待人處世,通常一個人最真實一面,最能在旅行的逆境中表現出來。總之,旅行就像人生,或者,人生根本就是一場旅行。有時候,你遊歷的不是外在的風景,而是自己的心境。

這是一本講旅行之道的書。旅行之道,在於堅忍的意志,也在於謙卑、開放的心靈,如何旅行,就是如何處世,如何面對順境逆境。個人覺得很多喜歡啱自己旅遊feel的香港人,其實都應該讀一下薯伯伯的書,既是學習開放性心靈,也是明白要旅行就是接受世界有不完美,而不是逃避這個世界。





TOP
《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
作者: 查爾斯.麥凱   Charles Mackay
譯者: 李祐寧
出版社:大牌出版 
過去一年寫過不少書,大多水過鴨背,當然一些書值得認真鑽研的哲學書,例如《動物志》,但突然留意到一本講人類愚行史的經典最近再版重印﹕就是十九世紀蘇格蘭作者查爾斯‧麥凱伊寫的《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書中談的金融騙案都是發生由十八世紀約翰‧羅在後路易十四時期法國鼓吹廣發紙幣的政策開始。第二章就關於英國稍後惡名昭著的南海證券醜聞。讀下去就發現,查爾斯‧麥凱伊所談的許多「幻象」(delusions),今時今日或成為國家財經或貨幣政策中一些慣常的伎倆,或成為財經新聞中老生常談的經濟泡沫。說明在經濟活動勃蓬的十九世紀,人們尚未能從早前金融泡沫所掀起的集體瘋狂行為,學到如何辨識這些泡沫來。

不過今時今日,當我們談到投資與投機時,又有幾多個人能夠清楚區分兩者呢﹖《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的作者是十九世紀報章專欄作者,妙筆生花,又是蘇格蘭詩人。他用那文意盎然的筆觸描寫這些「幻象」或「泡沫」的主角如何慢慢走上這條道路,每篇開頭都會引用一些文學作品的詩句或對白等。書中談到的引起「群眾瘋狂」的「幻象」,事實上並不限於金融證券或異端迷信,哲學歪說的也有,比如第四章〈鍊金術士〉談到包括中世紀伊斯蘭哲學家拉爾法拉比和阿維森那在內的知識份子,他們沉迷於鍊金術和算命術,不禁令人想到那些因受人景仰的哲人學者,竟也鍾情於「迷惑了無數高貴的靈魂」的鍊金術。不禁令讀者思考,這些「騙局」的主角,到底是騙人還是自欺居多﹖

相比起金融泡沫,鍊金術甚至占星術之類的旁門左道,甚至讓整個社會沉迷其中,其原因不過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及追求。人類不會乖乖坐等明天到來,他們會千方百計尋求探知答案的捷徑,能夠自圓其說且成功的就成為神預言。要知道,從個人到國家,無時不在各種危機之中,又想尋求指引未來之路﹔所以由在上位者到平民,無一不沉迷這些占卜、算命、星相之術。這些占卜算命對徵兆的描述往往很模糊很玄乎,比如諾士查丹瑪斯的預言像謎語一樣,到頭來不管日後有沒有世界大戰,大家都會覺得預言說得很準。

從金融泡沫到宗教迷信、催眠、政治預言等,書中談得很詳細,不禁佩服查爾斯‧麥凱伊閱讀及剖析問題的魄力。作者說「人,和動物一樣,總是集體陷入瘋狂,再慢慢地,一個接一個地恢復理智。」乍聽之上覺得老生常談,但是以此警惕自己,還是很有用的。不過,有時人類就要在某些事上交學費,不妨把這種集體瘋狂視作對陌生事物的學習過程,而理性也總是在碰釘的過程中成長,不碰釘又怎會知道痛(除非那是致命的),或者從巫術到科學的人類文明本身就是一個學習過程,總不能說貪婪令人瘋狂且受騙,所以設法逃避貪婪就是理性,現代人講求審慎投資,風險管理,也就是將貪婪的損害減到最低。

有時候,滿意不滿意都是很主觀的,寫每周一書的短評反而是一種學習的過程,無管對書本作出正解抑或誤讀,只要不斷回顧,瞭解到自己在認知上的囿限,不斷修補,就好像歷史從來都沒有正途,都是不斷地摸着石頭過河。在這樣一個過程中,自欺、受騙是難免會發生的,但是人類之所以認識到自己的理性,並不是說因為整個宇宙的秩序是理性的,而是因為人類不斷從錯誤中修正自己。相信在新的一年,小至個人或一間書店,大至國家或社會,都是反反覆覆的在騙局和失敗中前行。


TOP
《政治的承諾:燃燈者十週年文集》
編者: 李宇森(Yu-sum Lee), 譚嘉寶(Athena Tam)
出版社:新銳文創 
談起「徒勞虛空」的時候,很多人會憤慨地說:「我有努力過呀,形勢比人強之嘛,但我哋既努力唔會白費囉!」通常在行動失敗的時候,人們總是會轉向理論,或者是總結經驗,或者是把自己閱讀過又服膺的論述套用來觀察現實社會現象。在香港年輕一代人當中,這樣的人不少,而李宇森和譚嘉寶是比較特別的一對,兩人都自中大畢業,但李來自哲學系而譚來自中文系,對於知識和理論的熱愛,令譚與李一起自發傳播知識與思想,而李又曾參與公民運動。現在二人在紐約,李成為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政治系博士候選人。《燃燈者》曾是他們二人主持的期刊,裡面輯錄一些介紹西方政治哲學、政治思想史、左翼理論等方面的文章,近日他們又把這些文章輯錄成《政治的承諾》一書,大有向漢娜‧鄂蘭同名著作致敬的意味。

但這些履歷,與他們所關注的香港社會又有什麼關係呢﹖像陸家敏在推薦序〈政治的書寫〉裡談到傅柯與德勒茲認為知識份子有通過批判知識生產過程考察其權力關係的義務,又提到史碧娃克揭露「女性從屬者」的弱勢地位,及洪席耶的「沒有份額之份」,最後提出理論作為實踐,乃在於「讓我們通過表達來實踐政治」的結論。然而在這樣一本饒有意義的書中,我們卻看見任何批判性論述皆無法「在場」的實踐困境。如果理論是作為一種批判性的表達,讓我們實踐政治,那我們只能以「不在場」方式參與這一種實踐,才能脫離風險。這是一切想以理論表達結合實踐的香港年輕學人之悲哀。

然而兩人的目光,首先是閱讀西方各政治思想及左翼理論,並縱觀全球民主vs.獨裁、工人vs.資本等議題,試圖做到博覽和精深,將一系列論述引介給香港社會﹔如此他們所選及撰寫的文章,亦有這種關懷,不抒發浮泛的政治情感,亦較少討論政情問題,而且偏向以政治思想史的方向,閱讀原典,這與李宇森受劍橋學派影響亦不無關係。在網絡化時代,可能史碧娃克的「從屬者」更傾向於社交網絡的民粹言論,畢竟平民大多無法領會思想精神並考掘歷史。也許這正是「燃燈者」之難。

李宇森在書中撰寫了一篇紀念德國哲學家康德三百週年誕辰的文章〈敢於認識,敢於批判〉,標題出自康德文章〈何謂啟蒙﹖〉末句引用賀拉斯的詩句。文章簡要地談到康德在《論國際和平》、《道德形而上學奠基》裡說到的道德及政治問題,也有後世對於康德的批評。此外,書中也有一些文章討論了康德之後的德國哲學家費希特。對於當代一些炙手可熱的議題如AI、監視資本主義、非暴力抗爭等,書中文章也有所涉獵。有志於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及其對當代議題討論的香港讀者,可把這本書當成關於西方近代哲學對於政治自由、公民權利討論的啟蒙讀物。在這個「徒勞虛空」的年代,也許我們不可能有所作為,但至少在思想上仍有汲取理論資源的自由。


TOP
每月新書 上月新書>>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Hypnosis Between Science and Magic (Lines) Isabelle Stengers Bloomsbury Academic
學做工:勞工子弟何以接繼父業?(解析階級流動困境經典之作、教育社會學必讀民族誌) 保羅?威利斯 麥田
直島誕生:地區再生×企業行銷×藝術實驗,從荒涼小島到藝術聖地的30年全紀錄 秋元雄史 臉譜
維根斯坦的哲學筆記:文化與價值(德中對照) 路德維希.維根斯坦 商周出版
命定:沒有自由意志的科學 Robert M. Sapolsky/譯者: 唐澄暐 鷹出版
名為和平的戰爭:武裝暴力與帝國時代的全球秩序 Lauren Benton/譯: 唐澄暐 衛城出版
山屋憶往:一個歷史學家的臨終自述(新版) Tony Judt/譯者: 區立遠 左岸文化
1968:日本現代史的轉捩點,席捲日本的革命浪潮(四冊不分售) 小熊英二 /譯: 黃耀進, 羅皓名, 馮?斌 黑體文化
是無等等 方方 二○四六出版
那麼,香港人…… 無名/繪者: 小畫家 二○四六出版
(簡)瘋狂與現代主義:現代藝術、文學和思想中的精神錯亂(上下冊) (美)路易斯·薩斯 商務印書館
(簡)雅克·德里達研討班論生死:巴黎高師(1975-1976) (法)雅克·德里達, (法)帕斯卡-安娜·布勒, (法)佩吉·卡姆夫 商務印書館
(簡)有罪的豬:稀奇古怪的動物法歷史 (澳)凱蒂·巴尼特, (澳)傑里米·甘斯 商務印書館
(簡)物化:承認理論探析 (德)阿克塞爾·霍耐特(Axel Honneth) 上海人民
(簡)怪異與陰森 (英)馬克·費舍Mark Fisher 上海人民
(簡)謝林與現代歐洲哲學 (英)安德魯·鮑伊 東方出版中心
(簡)美學與政治 布洛赫、盧卡奇、布萊希特、班雅明、阿多諾、傑姆遜 西北大學
(簡)我不在意人類的失敗 (法)齊奧朗,(法)帕特里斯·雷捷,譯者:魏林 湖南文藝
中文打字機:機械書寫時代的漢字輸入進化史 Thomas S. Mullaney/譯者: 賴皇良, 陳建守 臺灣商務
中文數位探索:從漢字輸入到電腦中文化的壯闊歷程 Thomas S. Mullaney/譯者: 吳國慶 臺灣商務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給所有人與沒有人的一部書 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譯: 彤雅立 聯經
基進的世界史:無力者如何改變世界?團結、抵抗、革命 Neil Faulkner/譯: 梁永安 聯經
科學革命的結構【50週年紀念 修訂版】 孔恩 Thomas S. Kuhn 遠流
海南自由貿易港熱點釋讀 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 三聯
蝸牛角上問古人 米哈 三聯
樹木大百科 -- 樹的祕密生命和樹木眼中的人類故事 英國DK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修那之旅 宮?駿 萬里機構
談病說痛:在受苦經驗中看見療癒 凱博文 Arthur Kleinman 心靈工坊
大學之理念 金耀基 香港中文大學
經驗饑荒-自然環境、社會機制和中國農民的生與死(1958-1961) 陳意新 中文大學
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第二版) 孔飛力(Philip A. Kuhn) 香港中文大學
(精)The Watching Brief : Annals of a lawmaker from British Colony to China's SAR 吳靄儀 Margaret Ng 壹壹陸工作室
經歷三番相同 陳偉雄 壹壹陸工作室
(平) The Watching Brief : Annals of a lawmaker from British Colony to China's SAR 吳靄儀 Margaret Ng 壹壹陸工作室
誰需要故鄉 潘步釗 匯智
香港製造-與流行音樂人談創意及科技發展 楊漢倫,曾奕文 匯智
周星馳喜劇研究 水本純, 開心晴天 初文
The Price of Zero: China's policy missteps during and after COVID Donald Low Donald Low
擴展本土:東亞紀錄片電影節網絡 張鐵樑 手民
聽說長洲 余知樂、何光 Nous
《就係香港 BeingHongKong》珍重香港2-The City Special(復刻珍藏版) 就係媒體編輯部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
時差 郭梓祺 藝鵠
為了 99% 民眾的女性主義 欽西亞.阿魯薩、提泰.巴塔查理亞、南茜.弗雷澤 (Cinzia Arruzza, Tithi Bhattacharya, Nancy Fraser) 星語者文化
菠蘿油 呂嘉俊,秦啟峰 翻滾有限公司
煉 詩集 葉英傑 Kubrick
暗處襲來一道掌風:城市漫遊的譫妄狂想 馬家輝 中華書局
文化香港:一座城市的百年流變 陳學然 中華書局
消逝的聲音:省港澳滬的過去式 程美寶 中華
世界中的溫州:神聖與日常的變奏 曹南來 中華
梨貝街6號:從城市變奏到不存在的城 陳志堅 中華
歷史虛幻:打鼓嶺的歷變 黃競聰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幾回踏過雀仔橋 黃秀蓮 中華
逃島 木木 木木
真我顯影+ Fe Pridelab
大頭菜文藝月刊102 DEC 2024
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167 Dec 2024
風騷 002
去殖民化的未來 vol.1 : Anti-Racism, Feminism, and Decolonization Isao Sakai, saki?sohee Decolonize Futures
去殖民化的未來 vol.2: Decoloniz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Isao Sakai, saki?sohee Decolonize Futures
去殖民化的未來 vol.3: Ainu and De/colonization Isao Sakai, saki?sohee Decolonize Futures
《STATUS QUO》ISSUE02 我推(?)的偶像 獵人書店 獵人書店
香港文學 2025年1月號 481期
待秋 2024年 第6期
庭刊 第8期 判決《初選47人案》
尊子蛇年年畫
序言書室Hong Kong Reader
地址︰旺角西洋菜南街68號7字樓 (旺角地鐵站D3/E2出口,Body Shop對面)
營業時間︰中午12時至晚上10時